热搜: 佳士科技  irobot  工业机器人  机器人  ABB  机器人产业联盟  发那科  机械手  码垛机器人  库卡 

万科机器人员工上线,HR准备好了吗?

   日期:2022-01-10     来源:HR实名俱乐部    作者:angela     评论:0    
万科老大郁亮,最近在朋友圈给一个员工颁发「万科最佳新人奖」,注意,这个员工是个机器人、虚拟人!
先说一下我们的判断:
1、凡是重复性标准化的工作,迟早被机器人抢走。
万科这位机器人员工(崔筱盼)在万科集团财务部工作了十个月,主要负责应收、逾期催办业务,相关单据核销率达到91.44%。
接下来,很多大公司都会有样学样,凡是标准化、重复性的岗位会逐渐上线「机器人」,以前流行「人力外包」,现在会考虑一步到位。
2、珍惜身边的同事吧,你身边会越来越多机器人!
工厂里有工业机器人不奇怪,酒店餐厅有服务机器人不奇怪,机场火车站的巡逻机器人也见怪不怪,接下来,大家办公室会越来越多机器人同事,也请不要奇怪。
万科的崔筱盼,打眼一看,眉清目秀、仪态庄重,非常符合万科价值观、职业化审美,最关键的是,她不需要工资、社保和公积金,不需要加班费、休假,还没有贪腐、人设塌房风险。
请大家多珍惜身边的真人版同事吧,别卷了,他们会越来越少的。
一、万科机器人员工背后
郁亮在朋友圈提到,「感谢沈向洋博士对崔筱盼支持」,说明崔筱盼不是万科自己研发的,背后有大牛。
这个大牛就是沈向洋。
沈向洋,1966年出生南京;12岁的时候,别人才读初中,他已经初中毕业;初中他还只读了两年;14岁,他就考进南京大学。
20岁左右,沈向洋获得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。25岁,他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机器人方向的博士。
沈向洋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微软美国研究院,1999年,33岁的他,回到北京参与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;2004年升任第三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;2007年升任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;2013年升任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。
前几年加盟百度引起轰动的陆奇,也是微软系,陆奇被誉为「华人在全球科技公司总部最高职位」(全球执行副总裁)。其实,陆奇当年从雅虎跳到微软,是沈向洋推荐的,而且,陆奇是沈向洋的师弟,他们在微软算是平级。
2016年,陆奇从微软离职,三年后,2019年,沈向洋也从微软离职。今年3月,沈向洋成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,4月,他还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增补院士候选人名单。
沈向洋在微软被提起的主要贡献,一是我们现在不用翻墙也能用的英文搜索引擎必应(Bing),二是著名的微软人工智能「小冰」。2020,小冰公司从微软拆分独立运营,沈向洋任董事长。
万科的崔筱盼背后的技术支持正是源自小冰公司。
沈向洋团队,已经把「小冰」升级到了第七代,小冰的产品形态已涵盖社交对话机器人、智能语音助理、人工智能内容创作和生产平台等。
而且,第七代小冰,还推出一个Avatar framework工具包,已经可以让第三方企业和个人轻松打造不同人设的人工智能(AI)机器人。
万科的崔筱盼不是第一个机器人、虚拟人。最近,B站美妆虚拟主播柳夜熙一夜涨粉百万,新华社、每日经济新闻、广州日报等媒体老早就推出虚拟主播,自从明星塌房、薇娅翻车后,越来越多的行业在考虑上架虚拟人。
二、我国机器人行业趋势
凑巧的是,昨天(12月28日),国家工信部发布最新的《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》,这个文件很有分量的。目标是2025年,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、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。
1、我国机器人产业现状与规划
2020年,我国机器人产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,工业机器人产量 21.2万台,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 246 台/万人,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 2 倍。
规划指出,「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。未来 5 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,是我国机器人产业自立自强、换代跨越的战略机遇期,要求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%。建成 3~5 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」
2、行业目前存在问题与行业机会
这个规划认为,我国机器人产业存在三大问题:技术积累不足、产业基础薄弱、高端产品供给缺乏。
这三个问题,我们稍微展开一下。
一机器人的核心技术。
软件方面,主要是控制系统与算法,具体分共性技术(系统开发,操纵系统、信息感知与导航、多机器人协同作业等),前沿技术(仿生感知、认知技术、电子皮肤,人机交互等)。
硬件方面,主要是机器人专用材料、核心元器件、关键零部件、加工工艺等。
二机器人的产业基础。
规划提到很多维度,主要是要推动产业集群规划、产学研联合等,跟我们相关的是「人才供给」。
一是教育端,「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专业技术和复合型高端人才。推进新工科建设,鼓励校企联合开展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,共建一批现代产业学院。」
二是企业端,「推行订单培养、现代学徒制等模式,培养产业发展急需人才,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,支持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。」
三机器人的产品供给
规划重点提到要「拓展机器人产品系列,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」,简单的理解,通过消费端反向推动产品端的发展。
这个规划报告,还把机器人产品分了三大类:
一是工业机器人,包括焊接机器人,生产机器人,物流机器人,协作机器人,移动操作机器人。
二是特种机器人,包括水下机器人,安防机器人,危险环境作业机器人,卫生防疫机器人。
二是服务机器人,包括行业服务机器人(农业、矿业、建筑、医疗康复、养老助残),家用服务机器人(家务、教育、娱乐、安监),公共服务机器人(餐饮、导引、配送、代步)
简单的总结,凡是存在问题,背后就是改进的机会,突破的机会。
3、对我们的启发
第一,这个《规划》还没有对商业机器人(人事机器人、财务机器人)提出明确的产品化要求,重点是放在一些传统行业(工业、农业,矿业、建筑、医疗等)。
所以,HR们还不用过度紧张。
第二,对于相关企业来说,国家会重点推一批机器人行业「专精特新+单项冠军企业」、发挥政府采购作用、给予税收优惠政策、融资创新试点。
总之,新赛道打开,谁家有机会就往前冲。
三、机器人对职场有什么影响?
最近,刚好读到几篇国外的相关文献,给大家做一个结论梳理:
1、机器人时代,会带来失业,还是增加就业?
普华永道2014年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分析,美国机器人密集度最高的三大行业是汽车、电子、金属。与机器人密集度较低的其他行业对比,机械和工业工程师的就业率高出约20%,安装维护和维修工人的数量几乎是后者的两倍,而且,这些行业生产线工人数量、工人工资高于机器人密集度较低的行业。
德勤2015年报告提到,机器人和新技术可能导致英国80多万个低技能工作岗位的流失,但同样有力的证据表明,这些新技术创造了近350万个新的高技能岗位。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国家,尤其是德国和韩国,失业率最低。
欧洲经济研究中心2016年一份文件发现,1999年至2010年间,欧盟27国的自动化(机器人)导致劳动力需求增加了1160万个工作岗位,这表明机器人的就业创造效应补偿就业破坏效应。
主要结论,发达国家有充分的证据表明,自动化(机器人)不会导致工作替代,而是导致工作和任务的重新分配,机器人通过执行常规或危险任务补充和增加人力。
反过来,自动化(机器人)让劳动力中的高技能就业受到重视,而且,由于溢出效应,也可能在其他部门创造新的低技能就业机会。
2、机器人时代,哪些工作会消失?
大多数专家认为,最容易消失的工作——是那些在物理任务或数据处理中具有高度重复性的任务。但是,人工智能,目前还很难定义自动化任务的边界。
麦肯锡2017年分析表明,只有不到10%的工作可以完全自动化,而且工作任务的自动化程度因工作和行业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。麦肯锡说,「更多的职业将发生变化,而不是自动消失」。
经济学家James Bessen在2016举例说,自动柜员机(ATM)在20世纪90年代的引入,并没有直接导致银行柜员数量的减少,尽管个别银行分行确实减少了现场人员,但银行通过开设了更多分行来保持竞争力,而且,柜员工作重点转变为跟客户保持互动提供高价值的服务。
简单总结一下,机器人不会带来大规模失业潮,还能创造更多新的岗位。
3、机器人时代,对职场人产生什么影响?
假如机器人与员工一起工作,会产生那些影响?有学者从心理学等角度做了一些研究,结论挺有意思的:
一是员工可能会失去目标。
如果机器人接管了一项工作中的许多任务,或者接管了最具挑战性的任务,员工们可能会觉得他们没有什么用处。
研究人员说,以放射科医生为例,机器经过深度学习,如果在解释医学图像方面做得更好,放射科医生可能会失去工作目标,负责做面试、测评的HR应该有同感。
二是员工可能更孤独。
如果机器人取代了原有团队一部分工作,团队内部互动的数量和种类就会减少,员工们相互依赖会减少,孤独感会增强。
而且,如果机器人完成工作中最困难的部分,而员工只负责监督机器人,部分员工可能会感到自尊心降低。
三是员工自主性受到影响。
一方面,机器人通常是按照严格的协议工作,这给人类的创造力、判断和决策留下了很少的发挥空间,员工自主性会受到严格限制。
另一方面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机器人和AI技术很难理解,也很难向他人解释清楚,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人工智能的不透明性,这种不透明性可能导致人与人的疏远感,也影响员工自主性发挥。
总结这一节。
1、机器人对劳动力和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,不用过度焦虑。
2、机器人对员工个体的心理影响,有很多不确定因素,要去关注。
四、机器人对HR带来什么影响?
最后,我们简单谈谈,机器员工,对HR行业来带来三点影响。
1、机器人,是一场劳动力革命。
像万科崔筱盼这样的虚拟员工、数字员工,实际上由人工智能(AI)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(RPA)等新技术驱动下的数字劳动力。
眼下,以RPA机器人为代表的数字员工,已普遍活跃在银行、保险、制造、零售、医疗、物流、电商甚至政府、公共机构等在内的众多行业中,这个趋势势不可挡。
虚拟员工、数字员工,在B端行业市场最明显的好处是能大幅度减少人力成本,提升生产效率。
面对这种生产力革命,HR其实是没有选择的。
2、机器人,将推动组织变革
波士顿咨询提出一个「仿生型企业」的概念,意思是说,在新型组织内,人类能力和机器能力完全融合,从HR管理界面来说,比如人工智能面试、大数据驱动的人才配置决策等等。你与机器之间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
字节跳动旗下TikTok最近取代谷歌成为2021年全球访问量之王,成功要素除了商业模式、海外策略、核心算法等,或许也要提一下,字节跳动提倡的「海星组织」,字节跳动11万人,来自117个国家和地区,在国内有超过100多个办公室,然后,字节跳动没有设定「公司总部」。
字节靠什么管理和驱动11万员工?靠用户数据背后的算法(机器人)?靠海星组织分权模式(看得见的触角、看不见的手)?值得去探讨。
在机器人时代,未来组织要进化成什么样子,有足够的想象空间留给HR们。
3、机器人,推动人员能力升级
德勤的2018年人力资本报告指出,在人力资源科技领域,Textrecruit推出了Ari面试机器人,Hiremya.com推出了Mya面试机器人,Paradox.ai推出了Olivia面试机器人……现在最大的难点通常在于训练软件如何正确提问、提供正确答案。
换句话说,机器人引入职场,就像新员工进公司一样,HR同样需要做大量的技能升级。
德勤调查显示,机器人引入职场后,前三名要升级的技能分别是:技术技能(65%)、解决复杂问题及技能(63%)、认知能力(55%)。
 
 
 
 
声明: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,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,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,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,请立即与工业机器人网(boly.com.cn)联系,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。
qq:2946546338
更多>相关资讯
0相关评论
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